×
【健康科普】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非妇科脱落细胞学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分享到:
2024-08-19 796次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多数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错失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此类患者一般身体条件较差,难以耐受活检组织检查,因此如何判断肿瘤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以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热点。细胞学检查成为了代替活检组织检查的优选方案。


传统细胞学涂片检查在疾病诊断中是一项不可取代的重要手段。非妇科脱落细胞学样本包括体腔积液及灌洗液、囊肿液、尿液及尿道冲洗物、脑脊液、痰液和气管支气管冲洗液、食管和胃冲洗液、乳头溢液,以及眼、皮肤分泌物等。尽管部分非妇科脱落细胞病例凭传统涂片常规染色能判断良恶性,但缺乏纯客观指标,还可能因为标本量少、含血、胶冻状标本导致具有诊断意义的细胞量少或细胞变形难以确认而误诊,且不能判断瘤细胞的组织起源。细胞学在肿瘤细胞极少,异型性不明显的情况下,易漏诊。细胞学对肿瘤细胞分型可以提出初步意见,但要判断肿瘤原发部位是很难做到的。因此,仅凭常规涂片镜下结果选择治疗方案风险过高。





怎样能提高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


结合我科实际,探讨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细胞化学联合应用的优势。


常规涂片检查具有简便、快速、易行等特点,是目前大部分基层医院病理科细胞学检查的首选方法,但常规涂片阳性率普遍偏低,原因在于常有大量红细胞、炎性渗出物及黏液混杂在一起,造成背景不清晰,同时细胞厚薄不均匀,细胞多层重叠 较为严重,有些阳性细胞甚至被干扰物所覆盖,并且结构不清,面积大而敏感度较低,导致癌细胞的检出出现假阴性及假阳性。涂片上肿瘤细胞一般较少且不适用于后期的免疫组化,给肿瘤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肿瘤来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细胞蜡块技术制作简单且可避免常规细胞涂片的不足,蜡块又可以像活检组织块一样反复间断切片,有利于多种抗体联合运用或对某一特定细胞进行比较观察,阳性颗粒为棕黄色或棕褐色,定位准确可靠、背景清晰、提高了阳性率,对胸腔积液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组织来源提供可靠的依据。


细胞常规涂片检查无法提供组织学来源一直以来是细胞学诊断的瓶颈,造成对很多失去手术机会无法取得组织学标本的患者延误治疗或盲目治疗。目前,组织学样本免疫组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有些病例因组织标本取材困难,只能用胸、腹水等细胞学方法协助诊断。非妇科脱落细胞学良恶性性质判断不明,不利于患者预后质量的提升,所以需要医生采用新型的、临床诊断价值提高的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法进行积液性质的检测判断。






细胞蜡块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联合应用其临床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增加了细胞涂片数量与密度,同时利于细胞的保存,既可重复多切片,又可辅助肿瘤免疫组化检查,有效提升了恶性胸腹水的诊断阳性率;


2.在检查到肿瘤细胞时,细胞蜡块可进行更好的分型,为肿瘤患者的后续治疗规范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细胞蜡块技术相较于脱落细胞学普通涂片准确性更高,储存更方便,因此其诊断更明确;


4.常规检查中常常出现脱片情况,细胞蜡块可很好得规避脱片问题;


5.细胞蜡块肿瘤标志物检查中由于肿瘤病灶细胞集中,可节省检查试剂,并可较好地避免检查边缘现象,提升了检查准确性。




通过收集本院在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15日接收的非妇科脱细胞患者的样本,制作成细胞蜡块,共87例。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37-94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尿液1例,乳头溢液2例,腹水8例,胸水76例。恶性46例:腺癌42例(肺来源24例,肠来源1例,生殖系统来源4例 ),鳞癌1例,肺小细胞癌1例,淋巴瘤1例,未明确组织学来源1例 。



    细胞蜡块中见炎细胞、间皮细胞及腺癌细胞





 腺癌细胞TTF-1阳性表达





腺癌细胞及间皮细胞CK7阳性表达




我科通过细胞蜡块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联合应用,确定了恶性肿瘤类型及来源,为临床提供了治疗依据和确定治疗方案,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和临床靶向药物的应用都有重要意义。尤其为身体条件较差,难以耐受活组织检查的患者带来了生机,挽救了一条生命,拯救了一个家庭,带来了很好的社会价值。


细胞学常规涂片仅依赖细胞形态学进行病理诊断,难以确定异型细胞类型、性质及其来源,细胞蜡块的免疫标记更具优势,不仅有助于细胞病理学阳性检出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恶性肿瘤细胞的鉴别诊断及其组织器官来源分析判断。通过明确肿瘤病灶来源,对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尤其对于留取标本困难的患者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